冯森在涌泉宫的书房并不大,原先只是一个教士的抄经室,后来扩大了一下窗子,铺了一层橡木地板和波斯地毯,就算完事了。
外边的太阳依旧炽烈,但却不再像夏日那样刺人,温和的阳光洒入房间,落在冯森手中的公文上。
将一叠公文放到一旁,冯森重新在纸上梳理起来。
后勤的道路基础确定了,剩下的便是运输与储存的问题。
储存的问题,要实地分析,主要是挑选懂行的人才,但在粮食仓储这方面,冯森手下懂行的人太多了,问题不大。
唯一可能存在的问题,就是旗人或汉人在驻守大型粮仓的时候,会和当地女子拉拉扯扯搞东搞西,冯森近三年来接到了近六百起汉人私生子事件。
这还是报了官的。
每次都是外出征战或异地驻守时,来的时候,当地女子都是小腹平坦,走的时候,就是留下一堆孕妇。
现在外姓子和私生子都快画等号了。
但也是,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,在古代,所谓军营待三年,母猪赛貂蝉可不是一句空话。
更别提个别部落地区更是有借种的习惯。
记住网址m.xswang.com
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,这也算是扩大了汉人的血脉,对以后王朝的稳固起到的作用不小,除了收拾起来有点麻烦,别的倒没啥。
那剩下的就只剩运输了。
大燕这边的运输一般分为民运和商运两种。
所谓民运,就是征发民夫,不管是强征还是发报酬,让其自带车马或押运车马运送粮食
这种大多是冯森分配任务,下面各个乡各个里甲负责弄出这么足数的人和车马,冯森还向不少比较靠后方的地区下发了法令,允许他们用粮食来充抵劳役。
这么做的优点是几乎没多少成本,而且一次可以征调出大量的人力。
但问题是这些运粮的民夫基本就是兼职的,他们中的有些一辈子连村子都没出去过,何况跑几百上千里之外呢?
如何运粮,如何调配,如何上路,如何保证补给及时,如何规划路线,全靠带队的甲长里正的水平,消耗和浪费不小。
而且这种事对民力的消耗也不小,毕竟随军出征了,原先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了。
相对应的,便是商运。
所谓的商运,还是冯森学习未来的带清的故智。
虽然带清在不做人这方面十分不做人,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学习了明朝的教训,在打仗上非常舍得花钱。
人家崇祯辽饷一年顶多200万两银子,那乾隆打大小金川平均一年1000多万两银子。
而商运,就是学习了准噶尔战争中摸索出来了后勤承包制度,当时的带清皇帝大量地将后勤转运工作承包给了晋商,靠烧钱,烧出了一条长达6000里畅通无阻的后勤通道。
冯森的商运也是差不多,相当于将军队的一部分后勤承包出去,带清干这事儿的是运输上很有经验的晋商,而大燕这边则是西不列颠商人。
在冯森的少府下属,有一个专门负责此事的招商使,就负责帮助官府和少府承包项目,让商人们竞标。
同时,允许商人随军贸易,战利品能够实时兑换成财物并转运到后方,没有后顾之忧。
这一制度,早在进攻维莱蒂时期就已经确定,当时西不列颠商人就已经少量地接受冯森的修路和后勤转运任务,唯一的缺点就是成本比较高,这也是为什么冯森要疯狂搞钱。
商人逐利,而且互相之间还有竞争,外加冯森的指导,他们很快就建立起了军营——驿站分站传递式后勤补给通道。
每当大军行动,这些商人会提前到达目标地点,购买军需物资,什么修甲铁匠,换季衣物,帐篷锄头,腌菜咸鱼,酒水蜂蜜乃至营技都会提前安排购买。
上次南下奥斯特拉西亚时,西不列颠商人们大量运输粮草辎重,外加还有这些后勤物资,他们干脆就在帕德博恩建立起了小型的转运采买打造点。
临时的工坊、商铺、药店、青楼,卖马的,卖驴的,放贷的,赌博的,但凡有足够的需求,这些商人都能找到一个师傅到本地开设一个临时的小作坊。
不要小看这些生意,目前西不列颠公司中的不少豪商,都是靠着后勤和军需生意发家的,后期有了资本才能搞大西洋三角贸易。
当然,由于资本的盲目扩张性,哪怕资本主义还没诞生,就已经出现了盲目扩张的现象。
在各地的仓库中,这些西不列颠商人积攒了大量的军需品,虽然冯森已经开过好几次会议,严令他们转型改制,可这种东西哪里是一时半会说改就改的呢,里面还有好多汉人和权贵的股份。
消耗这些军需品,也是冯森出兵的目标。
不打不行啊,必须得打。
因为打仗需要购买军需,打了以后,冯森通过劫掠、分配买卖土地、贩卖奴隶获取资金,这笔资金才能回笼到西不列颠商人们手中。
同样地,现在大量农民贵族被夺地来满足八旗与府兵的胃口,他们也想打,必须得打了,才能重获土地,不打只能饿死。
在目前,冯森还无法舍弃这些商人,因为他需要这些商人帮助他完成城镇化,先富裕起来。
等未来,欧罗巴大陆上无一合之敌的时候,商人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,冯森可不会为了未来虚无缥缈的技术进步的可能,而让王朝动摇。
如今大燕的领地上,大大小小的工商业城镇逐渐兴起,少则一两千人,多则四五千人,基本都是为这些商人工作的苦工和工匠。
大部分情况是,少府或某个西不列颠商人在这里建立工坊,既然建了工坊自然要招收工人和工匠,他们不事农耕,自然要从乡村买粮,就会出现专门收粮的商人。
久而久之,设施逐渐齐全,生活逐渐方便,方便了以后,就会有新工坊图省事直接入驻,然后需求再次增加,循环往复。
人口到达一定程度后,就会有服务业的需求,一些失地的农民就会去城市打工,如此一来,就能暂且缓解如今人多田少的问题。
注意不是人多地少,而是人多田少,地多得很,可开垦出来需要时间,但这些流民的饿死,就在眼前。
只能用工商业城镇先缓解一下,正好城镇还能给冯森增加收入,帮他多修几个园子。
现在,大勃、吕贝、墨瓦、铜岭、梅森五城渐渐建立。
最明显的指标就是砖瓦等建材,价格年年飙升,城市地价也在年年飙升,冯森这边是按五十平米算一间,按间来卖地,卖完后还得在上面造房子。
靠着卖地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收入,这也是冯森搞城市化的原因之一。
现成的房屋普遍会比自家造贵上不少,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在自己建立房屋,各色的土坯房与砖瓦房遍地开花。
正所谓上行下效,冯森喜欢造砖瓦房,大小地主为了讨好跟着造,普通人看到地主这么造,自己就学着造丐版。
可惜的是,这欣欣向荣的工商业和城市复兴,却有被打断的苗头,让现实中的寒秋降临在了工商业。
站起身,冯森伸了个懒腰,将手中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纸拍在一边,明天再叫人来商议吧。
现在,是休息时间。
走出大门,只见冯靖雪扑腾着小脚丫,满脸是灰嘻嘻哈哈地朝着自己奔来,将小女儿抱进怀里,冯森长舒了一口气。
看着冯靖雪红扑扑的脸蛋,冯森脸上绽放出了微笑,先前的劳累瞬间一扫而空了。